学校新闻


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丨网络安全防御指南速递

2025/09/19   

数字时代,网络已融入生活点滴,但钓鱼链接、信息泄露、诈骗陷阱、恶意攻击等网络安全风险也随之潜伏,不仅可能导致个人财产受损、隐私泄露,更会威胁国家网络安全。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仅凭警惕远远不够,掌握系统的防护知识才是关键。下面这份网络安全防护指南,从个人防护、风险识别、应急处理等维度拆解要点,赶紧学习收藏!

指南1:别被 “福利” 迷惑!你的手机可能正被当 “矿机”

你以为点击的是“领红包”“享补贴” 的福利链接?殊不知,黑客可能正通过这些操作,在你的手机里装 “定时炸弹”,窃取你的财产和信息!

案例还原:这些“陷阱” 就在身边

“校花评选” 链接:“投我一票,送你王者荣耀全皮肤!”
看似是轻松拿游戏皮肤的福利,实际暗藏木马病毒。一旦点击,手机会被植入恶意程序,支付账户余额可能被悄悄盗取。

“补贴” 短信:“点击领取 500 元津贴”
短信里的链接往往诱导你填写银行卡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信息。一旦提交,银行卡里的钱可能瞬间被转走。

“教务系统升级” 邮件:“点击更新个人信息”
伪装成学校官方邮件,链接指向的却是钓鱼网站。学生点击后填写的学号、密码、身份证号等信息,会直接落入黑客手中。

防御指南:3 招守住手机安全

1. 链接识别四步法,避开钓鱼陷阱

看域名:官方平台域名通常有固定后缀,比如学校官网常用.edu.cn,正规企业官网常用.com,遇到陌生且怪异的域名要警惕。

用工具检测:打开链接前,先用手机自带的病毒扫描功能,或反诈APP 里的链接检测工具扫描,确认安全再点击。

核对特殊字符:有些黑客会用相似字符伪装官方域名,比如把英文“a” 换成俄文 “а”(肉眼难区分),仔细核对链接中的每个字符,发现异常立即关闭。

官方渠道验证:如果收到“福利”“升级” 类信息,先通过官方 APP、官网或客服电话确认,不要直接点击信息里的链接。

2. 安全操作三件套,养成良好习惯

必装反诈APP:国家反诈中心 APP 能实时预警诈骗电话、短信和链接,还能提供举报渠道,是守护财产安全的 “神器”。

定期清理浏览器缓存:浏览器缓存可能保存你的账号密码、浏览记录等信息,定期清理(建议每周1 次),减少信息泄露风险。

不连陌生WIFI:商场、车站等公共场所的免费 WIFI 可能存在风险,尽量用手机流量,或确认 WIFI 名称与商家官方名称一致后再连接。

3. 紧急处理流程,误点链接别慌

如果不小心点击了可疑链接,立即按以下步骤操作,降低损失:

断开网络:马上关闭手机的WiFi 和数据流量,阻止恶意程序继续传输信息。

安全模式杀毒:将手机进入安全模式(不同品牌手机操作方式不同,可查手机说明书),然后用杀毒软件全面扫描,删除可疑程序。

修改关联密码:尽快修改手机里所有APP 的登录密码,尤其是网银、支付宝、微信等涉及财产的账户,同时更换支付密码。

指南2:网络不是 “法外之地”,你的言论和隐私需守护

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有“传声筒”,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分享生活。但随意发布的言论,可能会为不法分子递上 “作案工具”;精心编辑的朋友圈,也可能在无意间变成刺向自己的 “犯罪利器”。

案例还原:这些行为可能“踩雷”

谣言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编造“某地发生重大事故”“某食品有毒” 等假消息,或散布未经证实的 “热点瓜”,看似是 “分享信息”,实则是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必将依法严惩。

键盘一敲,终将自损
在网上肆意辱骂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不仅污染网络生态,激化矛盾,还可能构成人身侵权与网络暴力。一旦被追究责任,轻则道歉赔偿,重则面临法律处罚。

晒机票+ 定位:“终于逃离学校啦!”
朋友圈晒机票时,若未遮挡航班号、身份证号(部分机票会显示),再加上定位信息,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这些信息,冒充航空公司工作人员,以“航班取消” 为由实施诈骗。

重防护,守住言行与隐私

1. 谣言防火墙三连击,不做 “二传手”

先核实,再传播:遇到热点事件或“离奇消息”,别急着转发,先通过国家官方媒体(如人民日报、新华社)、政府官网等权威渠道查证,确认真实性后再分享。

理性评论不站队:看到不同观点时,拒绝情绪化表达,不跟风骂战、不随意站队,用客观、理性的态度发表评论,避免被谣言带偏。

主动举报清源头:发现疑似谣言或虚假信息,立即通过平台的“举报” 功能(如微信的 “投诉”、微博的 “举报”)反馈,助力平台清理不良内容,净化网络空间。

2. 言论防火墙三重配置,守住法律底线

冷处理:发言前先停留10 秒,自问三个问题:“这句话是否客观?是否有必要说?是否对他人有善意?” 避免因一时冲动说出不当言论。

换视角:讨论问题时,拒绝给他人贴标签(如“地域黑”“职业黑”),不进行人身攻击,聚焦事情本身,做到 “对事不对人”。

守边界:不泄露他人隐私(如他人的照片、住址、电话),不煽动群体对立(如挑起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牢记“法律是言论自由的底线”,违法的话坚决不说。

3. 隐私保护黄金法则,朋友圈别 “裸奔”

延时发布、模糊定位:外出旅行、出差时,不要实时晒定位,可等返程后再分享;发布定位时,尽量选择模糊地址(如“北京市” 而非具体小区),或只分享给特定好友。

善用马赛克:晒证件(身份证、社保卡)、票据(机票、快递单)、场景照片(含家门、小区名称)时,用修图工具将关键信息(姓名、身份证号、地址、航班号)全部打码,不留漏洞。

优化朋友圈设置:关闭“允许陌生人查看 10 条朋友圈” 功能,定期清理 “附近的人” 历史定位;对不熟悉的好友,可设置 “仅聊天” 权限,避免其查看你的朋友圈动态。

网络安全无小事,每一个看似微小的操作,都可能关系到个人的财产安全、隐私安全,甚至国家的网络安全。希望这份指南能帮助大家提高防护意识,掌握防护技能,在数字时代安全、安心地享受网络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