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绍兴晚报】传说中位于坡塘的范蠡养鱼池找到了

2017/03/14   文:俞志慧 钱入深   来源:绍兴晚报

越国时期水利工程遗迹考察有一些惊喜

【编者按】2017年3月13日,《绍兴晚报》A12“越文化”版,刊登了我校绍兴市范蠡研究会的文章《传说中位于坡塘的范蠡养鱼池找到了》,作者为研究会副会长、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俞志慧,会员、我校范蠡商学院教师钱入深。

绍兴市范蠡研究会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范蠡思想、商圣文化研究及相关史志遗迹探究等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多次在媒体上刊发。这是《绍兴晚报》“越文化”专版又一次刊登的大篇幅文章,现全文转载如下:

文献上说有两个范蠡养鱼池,一在南池,一在坡塘,南池的那个其实在秦望村胡家塔自然村,已被列为市文保点,水坝残存比较多。而坡塘那个一直只是传说,没人能指出具体位置。

近期,绍兴市范蠡研究会有关人员对据传为越国时期的水利工程进行了考察,它们广泛分布在越城区鉴湖镇、东湖镇、皋埠镇,柯桥区富盛镇、湖塘镇等地区。考察过程中,典籍文献与地方史志中记载的一些遗迹不断被印证,还发现了文献失载的水利工程,传说中范蠡在坡塘的养鱼池也在这次踏勘中“浮出水面”。 ——编者

坡塘水坝

云松水坝

俞志慧 钱入深 文/摄

南池的范蠡养鱼池其实在秦望村

成书于南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的《嘉泰会稽志》卷十有如下记载:“南池,在县东南二十六里会稽山,池有上下二所。旧经云:‘范蠡养鱼于此。’”因为志书明确记载着南池,我们就直奔南池,没承想忽略了其中一个细节:“在县东南二十六里会稽山。”其实它在南池之南10余里开外的秦望村,一个叫胡家塔的自然村。几年前的一个黄昏,我曾去那里探访,有当地村民告知,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村里将那水坝掘开,一层黄,一层黑,明显有人工堆砌夯筑的迹象。这次又承蒙一位热心的村民引导,看到了坝体,对之前的说法有了修正,没有黑土,全是黄土。

在后来我们对其它几座水坝的踏勘中发现,这些水坝全用清一色的黄土夯筑,因为黄土黏连性强,颗粒小,透水性弱,又容易就地取材,所以成为修筑水坝的上佳选择。该水坝坝基多数已为民房隔断,坝顶现为竹园和村民的菜园。目测原有长度在900米上下,残存坝体高约8米,顶部宽约100米。初步估算土方在72万方左右,重达180万吨,如果按方志所载“修之三年”计算,不计夯筑,光是搬运土方,大约需要300人干1000个工作日,工程之浩大可见一斑。

坝下有一方绍兴市人民政府2011年立的碑,上书“秦望水坝遗址”,这是我们所见的越国水坝中唯一一处立碑保护的。

坡塘的范蠡养鱼池“浮出水面”

《嘉泰会稽志》在上揭引文之后接着又载:“今上破塘村乃上池。”文中提到的破塘即今天的坡塘。得益于这条材料,之前虽然也知道坡塘有个范蠡养鱼池,但对这个水坝的具体位置,我们费了好大劲仍然一无所获。承蒙云松村一位罗姓村民的指引,才发现我们曾经多次站在坝顶。罗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参与了修筑从坡塘到木栅的公路,他还记得当年水坝的模样。他告诉我们,那水坝就从西面掘断山上延伸下来,迤逦往东,与东面山体相连,眼前的公路只是在原有的坝体上垫高了1米多,后来又将路面硬化,而公路的宽度远不及原有的水坝。低头一看,果然公路下方还有一条更宽的泥坝,两边凸出的部分成为了勤劳村民的菜地,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现代公路与2500年前的泥坝,就像一个小孩穿着一双硕大的成人鞋子。

残存的坡塘水坝虽然不高,大约1米余,但南北通透,可视距离大,感觉特别壮阔。正当我们想象着当年越国士民在水天辽阔处捕鱼的光景时,罗先生告诉我们,当年坝内是山上下来的淡水,坝外则是大片海滩,也就是说,坡塘拦蓄水坝除了养鱼以外,还承担着淡化渗滤、去海涂盐渍的功能。这个说法可以与坡塘村边下白公路旁一个叫望潮亭的建筑互相印证。

需要指出的是,坡塘原来并不叫坡塘,而叫破塘。破塘一名从何而来呢?当地有这么一个传说:秦始皇南巡,见古越一带王气氤氲,甚是惊惶,深究之下,原来是范大夫筑的水坝呈龙凤之祥,即命人将堤坝掘断,以泄王气,故得此名。

站在堤坝之上,背倚远山,面朝大海,将两边青山顺势一拽,任是多少汹涌的波涛,也在这浅浅的堤坝前俯伏而退,何等豪迈,何等霸气!难怪秦始皇对他的家天下失去了自信。

几处越国时期遗迹未见文献记载

这次考察,我们发现了几处未见文献记载的越国时期的大坝。

首先是断塘水坝,它在坡塘水坝南边1公里开外的断塘水库。当罗先生领着我们踏勘时,我有点纳闷,提醒他,这是现代的水库,我要找的是2500年前的那个。罗先生说:“同一个。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们修断塘水库时,只是在原有的黄泥坝上稍微加高了一点,然后在坝内外垒了些石块。”罗先生还往西北边指了指,说老水坝的溢洪道就在那一头。因为原来的断塘已经成了新修的断塘水库的大坝,固有泥坝的高与宽已无法准确统计,它呈东北——西南向连接两山,目测长度有100多米。

从断塘折回,在离云松村口半里路的两山间,有一座小庙——黄庙,在其附近有一水坝。水坝呈东西向,西端削低了一些,成了云松村通往外部唯一公路的路基,目测原有坝基宽20多米,坝长80米以上,残存部分高2米多。

这个水坝未见于文献记载。

《越绝书·越绝外传纪地传》载:“富中大塘,勾践治以为义田,为肥饶,谓之富中,去县二十里二十二步。”根据东湖镇坝内村、坝口村等地名和当地地形构造推断,起码富中大塘的其中一段就在坝口村与坝内村之间。

富中大塘的功能是御咸蓄淡,改良土地。皋埠镇西湖岙村的老书记告诉我们,这一片也曾经潮进潮出。范大夫等通过拦蓄上游的淡水,抬高了水位,可以高效率、大面积淡化、渗滤滩涂,将滩涂去盐渍化,其结果是大幅增加了播种面积,解决了越国因为生育奖励政策带来的人口暴涨问题,还能够将这些新增土地无偿提供给人们耕种,吸引外来的劳动力,这就是所谓的“义田”。

有名的富中大塘是不见了,塘城却巍然屹立。所谓塘,就是堤坝,所谓城,盖因其酷似城墙而得名。塘城在富盛镇万户村,东接窑糕山,西连乌龟山,总长550米,地面相对高度近8米,将一片广袤的田野切作南北两半。

虽然坝的东头被平陶公路切去一大块,西头也因通往宋六陵的小路缺损了一角,但整个坝体仍然雄伟,加之坝上翠竹葱茏,俨然大山深处的一道风景,是我们所见越国时期水坝保存相对较好的一座。

塘城东面的调马场、青马村是越国的养马基地,西北吼山是越国的养狗基地,西南平水一带是采掘、冶炼和兵工铸造基地,东南方不到10公里处上虞的鸡山、牛山、马山是又一处养殖基地,这个地理位置足以凸现塘城在当时越国的地位。但由于文献失载,因此修筑塘城的主要目的是在养殖、在抵御海潮还是滩涂的淡化已不得而知。

网址链接:http://epaper.sxnews.cn/sxwb/html/2017-03/13/content_12_2.htm

(原载2017年3月13日《绍兴晚报》A12版)